简介
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田间灌水技术上,属于地面灌溉,它是以管道代替明渠以提高全系统水的利用系数的一种工程形式。灌水时,管道系统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0.2MPa,故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简称管道输水工程。
组成
管道输水系统由水源与取水工程、输水配水管网系统和田间灌水系统三部分组成。
(1)水源与取水工程。管道输水系统的水源有井泉、沟渠、水库等。水质应满足农田灌溉用水标准。井灌区取水部分除选择适宜的机泵外,还应安装压力表及水表。
(2)输水配水管网系统。输水配水管网系统是指系统中的各级管道、管件、分水设施、保护装置和其他附属设施。在大型灌区、管网可由干管、分干管、支管、分支管等多级管道组成。
(3)田间灌水系统。田间灌水系统是指分水口以下的田间部分。为达到灌水均匀、减少田间损失,提高全系统水的利用系数的目的,通常应进行土地平整,将长畦改为短畦,或给长栓接移动软管。
分类
管道输水工程可按其输配水方式、管网形式、固定方式、输水压力和结构形式等进行分类。通常按固定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移动式三大类。
(1)固定式。管道输水系统中的各级管道及分水设施均埋入地下,固定不动。给水栓或分水口直接分水进入田间沟、畦。其管道密度大、标准高,一次性投资大,管理方便,灌水均匀。
(2)半固定式。管道输水系统的机泵、地下输水管道和出水口是固定的,而地面软管是可以移动的,灌水时通过埋设在地下的固定管道将水输送到控制一定灌溉面积的出水口,再接上地面移动软管送入沟、畦。这是目前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的主要形式。
(3)移动式。管道灌溉系统中除水源外,机泵和地面管道都是可移动的。这样可以实现小定额灌溉,对于土壤渗漏严重、地面沟灌水量损失大的地区,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
(4)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管灌不仅能满足灌区微地形及局部高地农作物的灌溉,而且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灌水时户与户之间干扰少,矛盾少。
布置
1.管道系统布置的基本原则
管道系统布置应和排水、供电等统筹安排、紧密结合;管网布置力求管线总长度最短,控制灌溉面积最大,管线应平顺,减少拐弯;田间末级地埋管道的布置,应与灌水方向、终止方向及地形坡度相适应;并根据当地经济、技术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管材。
2.固定管网布置
根据水源位置、浇灌面积、田块形状、地面坡度、作物种植方向等条件,管网布置成树枝状或环状两类。
(1)水源位于田块一侧时,一般采用一字形、T形、L形三种形式,其适用于水井出水量20~40m3/h、控制灌溉面积50~100亩、田块的长宽比(l/b)小于3的情况。当水井出水量60~100m3/h、控制面积150~300亩时,可布置成梳齿状,鱼骨形或环状。
(2)机井位于田块中心,一般采用H形或环形布置,这两种形式适用于井出水量40~60m3/h、控制面积100~150亩、田块长宽比(l/b)不大于2的情况。
3.半固定式管网布置
半固定式管道系统的布置和固定式管道的布置大致相同。三级布置时,干管和支管是固定的,末级管是移动的软管。支管间距一般为300m左右,每隔50m设一给水栓,用以连接软管。平原井灌区半固定式管网布置大多数采取树状网或环状网,两者各有优点,需因地制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