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骨料混凝土

46字数 3411阅读模式

简介

凡是采用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胶凝材料和水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其表观密度不大于1900kg/m3,均可称为轻骨料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一般是以水泥作为胶凝材料。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和耐火等特点,并且变形性能良好,弹性模量较低,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和徐变也较大。

轻骨料混凝土大量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其他工程,可减轻结构自重、节约材料用量、提高构件运输和吊装效率、减少地基荷载及改善建筑物功能等。

轻骨料混凝土

分类

轻骨料混凝土的种类繁多,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按用途分类

①轻骨料混凝土按其在建筑工程中的用途不同,分为保温轻骨料混凝土、结构保温轻骨料混凝土和结构轻骨料混凝土。

②其他方面,轻骨料混凝土还可用作耐热混凝土,代替窑炉内衬等。

(2)按所用轻骨料的品种分类

①工业废料轻骨料混凝土:如炉渣混凝土、粉煤灰陶粒混凝土、自燃煤矸石混凝土、膨胀矿渣珠混凝土。

②天然轻骨料混凝土:如浮石混凝土、火山渣混凝土、多孔凝灰岩混凝土。

③人造轻骨料混凝土:黏土陶粒混凝土、页岩陶粒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混凝土、沸石陶粒混凝土、硅藻土陶粒混凝土以及有机轻骨料混凝土等。

(3)按所用细骨料品种分类

①全轻混凝土:细骨料采用轻砂的轻骨料混凝土。

②砂轻混凝土:部分或全部采用普通砂作细骨料的轻骨料混凝土。

③无砂轻骨料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中不含细骨料。

性质

轻骨料的技术性质主要有松散堆积密度(简称松堆密度)、强度、颗粒级配和吸水率等,此外,还有耐久性、体积安定性、有害成分含量等。

1)松堆密度:轻骨料的表现密度直接影响所配制的轻骨料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和性能,轻粗骨料按松堆密度划分为8个等级:300kg/m3、400kg/m3、500kg/m3、600kg/m3、700kg/m3、800kg/m3、900kg/m3、1000kg/m3。轻砂的松堆密度为410~1200kg/m3。

2)强度:轻粗骨料的强度,通常采用“筒压法”测定其筒压强度。筒压强度是间接反映轻骨料颗粒强度的一项指标,对相同品种的轻骨料,筒压强度与堆积密度常呈线性关系。但筒压强度不能反映轻骨料在混凝土中的真实强度,因此,技术规程中还规定采用强度等级来评定轻粗骨料的强度。“筒压法”和强度等级测试方法可参考有关规范。

3)吸水率:轻骨料的吸水率一般都比普通砂石料大,因此将显著影响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水灰比和强度的发展。在设计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时,必须根据轻骨料的1h吸水率计算附加用水量。国家标准中关于轻骨料1h吸水率的规定是:轻砂和天然轻粗骨料吸水率不作规定,其他轻粗骨料的吸水率不应大于22%。

4)最大粒径与颗粒级配:保温及结构保温轻骨料混凝土用的轻骨料,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结构轻骨料混凝土的轻骨料不宜大于20mm。对轻粗骨料的级配要求,其自然级配的空隙率不应大于50%。轻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大于4.0;大于4.75mm的筛余量不宜大于10%。

技术指标

1)轻骨料(陶粒)性能粗骨料的级配和最大粒径:粉煤灰陶粒最大粒径为20mm;天然轻骨料为40mm;其他陶粒为30mm;

2)制备技术

匀质性控制技术是制备泵送轻骨料混凝土的关键,通过控制最大粗骨料粒径,提高水泥浆体黏度,大掺量粉煤灰可有效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均质性,可配制出性能优良的大流态泵送轻骨料混凝土。

3)泵送技术

轻骨料混凝土存在易分层离析,坍落度损失快以及轻骨料在压力作用下会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而导致堵泵等问题。因此:

①优选轻骨料是配制良好可泵性轻骨料混凝土的重要环节;

②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可大量掺入粉煤灰,以增大胶凝材料用量,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黏聚性,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和保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轻骨料上浮;

③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外加剂;

④混凝土搅拌前,宜将骨料浸湿。

施工应用

1)应用范围

轻骨料混凝土利用其保温、减轻结构自重等特点,适用于桥梁、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等工程。

2)注意问题

①轻骨料混凝土在施工时,可以采用干燥骨料,也可以预先将轻粗骨料润湿处理。预湿的轻骨料拌制出的拌合物和易性和水胶比比较稳定,而采用干燥骨料则可省出预湿工序。当骨料露天堆放时,其含水率变化较大,施工中必须及时测定含水率并调整加水量。

②由于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中轻骨料上浮不易拌均匀,因此宜选用强制式搅拌机。外加剂应在骨料吸水后加入。

③拌合物的运输距离应尽量缩短,若出现坍落度损失或离析较严重时,浇筑前宜采用人工二次拌合。

④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应采用机械振捣成型,对流动度大者,也可采用人工插捣成型,对于硬性拌合物,宜采用振动台和表面加压成型。

⑤浇筑成型后,应避免由于表面失水太快引起表面网状裂纹,所以早期应加强潮湿养护,养护时间视水泥品种等不同应不少于7~14d。若采用蒸汽养护,则升温速度不宜太快,但若采用热拌工艺,则允许快速升温。

3)施工要点

(1)配料和拌制

在批量拌制轻骨料混凝土前应对轻骨料的含水率及其堆积密度进行测定,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应对轻骨料的含水率及其堆积密度进行抽查。雨天施工或发现拌和物稠度反常时也应测定轻骨料的含水率及其堆积密度。对预湿处理的轻骨料,可不测其含水率,但应测定其湿堆积密度。

轻骨料混凝土拌制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

轻骨料混凝土全部加料完毕后的搅拌时间,在不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拌合物时,砂轻混凝土不宜少于3min;全轻或干硬性砂轻混凝土宜为3~4min。对强度低而易破碎的轻骨料,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合理的搅拌时间,最好通过试拌确定。

(2)运输

轻骨料表观密度较小,在轻骨料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易上浮,导致产生离析。在运输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坍落度损失和防止离析。当产生拌合物稠度损失或离析较重时,浇筑前应采用二次拌合,可采取在卸料前掺入适量减水剂进行搅拌的措施,但不得二次加水。轻骨料混凝土从搅拌机卸料起到浇入模内止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45min。如采用混凝土泵输送轻骨料混凝土,可将粗骨料预先吸水至接近饱和状态,避免在泵压力下大量吸水,导致混凝土拌合物变得干硬,增大混凝土与管道摩擦,引起管道堵塞。

(3)浇筑和成型

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应采用机械振捣成型。对流动性大、能满足强度要求的塑性拌合物以及结构保温类和保温类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可采用插捣成型。

当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时,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的振动作用半径的一倍。

振捣延续时间应以拌合物捣实和避免轻骨料上浮为原则。振捣时间随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振捣部位等不同而异,一般宜控制在10~30s。

现场浇筑竖向结构物时,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宜控制在300~350mm。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倾落自由高度不应超过1.5m。否则,应加串筒、斜槽或溜管等辅助工具。

浇筑上表面积较大的构件,当厚度小于或等于200mm时,宜采用表面振动成型;当厚度大于200mm时,宜先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后,再用平板式振捣器进行表面振捣。

(4)养护和修补

轻骨料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及时覆盖和喷水养护。

强度等级

轻骨料混凝土按干表观密度一般为800~1950kg/m3,共分为12个等级。强度等级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分为CL5、CL7.5、CL10、CL15、CL20、CL25、CL30、CL35、CL40、CL45、CL50等11个等级。

制作与使用特点

(1)轻骨料本身吸水率较天然砂、石为大,若不进行预湿,则拌和物在运输或浇筑过程中的坍落度损失较大,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须考虑轻骨料附加水量。

(2)拌和物中粗骨料容易上浮,也不易搅拌均匀,应选用强制式搅拌机作较长时间的搅拌。轻骨料混凝土成型时振捣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分层,最好采用加压振捣。

(3)轻骨料吸水能力较强,要加强浇水养护,防止早期干缩开裂。

配合比设计要点

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普通混凝土相同,但应满足对混凝土表观密度的要求。

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似,分为绝对体积法和松散体积法。砂轻混凝土宜采用绝对体积法,即按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绝对体积为各组成材料的绝对体积之和进行计算。松散体积法宜用于全轻混凝土,即以给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细骨料松散总体积为基础进行计算,然后按设计要求的混凝土表观密度为依据进行校核,最后通过试拌调整得出。

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水量为净用水量与附加用水量两者之和;二是砂率为砂的体积占砂石总体积之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