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古建筑用瓦分为琉璃瓦和青瓦(布瓦)两种。其中,琉璃瓦分为四部分,即瓦件类、脊件类、饰件类、特殊瓦件等。
瓦件类
(1)板瓦。板瓦又称底瓦,凹面向上,逐块压叠摆放,用于屋面。板瓦沾琉璃釉应不少于瓦长的2/3。
(2)续折腰板瓦。用于连接折腰板瓦与板瓦。
(3)折腰板瓦。用于陇脊部的板瓦,瓦面全部上釉。
(4)罗锅筒瓦。用于过陇脊(又称元宝脊)上部。
(5)续罗锅筒瓦。用于筒瓦与罗锅瓦之间,一端做有熊头。
(6)滴水。滴水又名滴子,在板瓦前加有花纹图案的如意形滴唇,用于瓦垄沟,外露部分上釉。
(7)平面滴子。用于水平天沟底瓦端头。
(8)满面砖。黄色者称为满面黄,绿色者称为满面绿,用于围脊最上部,以遮盖围脊与围脊之间的空隙。
(9)螳螂勾头。用于翼角前端、割角滴水之上。
(10)筒瓦。筒瓦又称盖瓦,用于扣盖两行板瓦间缝隙之上。
(11)蹬脚瓦。安置在围脊筒上沿,承接满面砖。
(12)博脊瓦。用于博脊最上部。
(13)合角滴子。合角滴子又称为割角滴水,用于出角的转角处。
(14)勾头。勾头又称猫头,用于筒瓦端部勾檐之上,上置瓦钉和钉帽固定。
(15)钉帽。用于勾头之上遮盖固定勾头的瓦钉,有塔状和馒头状两种。
(16)斜当沟。用于庑殿脊、戗脊、角脊下部瓦陇之上。
(17)平面当沟。平面当沟又称当沟,属正当沟的一种,用于攒尖屋面与宝顶相接处。
(18)撞尖板瓦。撞尖板瓦又称咧角板瓦,用于翼角戗脊两侧与脊连接的底瓦。
(19)羊蹄勾头。用于屋面窝角天沟两侧瓦陇的勾头。
(20)正当沟。用于正脊下部与瓦面相接处。
(21)托泥当沟。用于歇山垂脊端的下部,与瓦面相接处。
(22)吻下当沟。用在正脊大吻吻垫之下。
(23)元宝当沟。元宝当沟也称山样当沟,用于元宝脊下部与瓦面连接处。
(24)过水当沟。用于屋面脊中出水口处。
(25)遮朽瓦。用在翼角端,割角滴水之下,套兽之上。
(26)瓦口。用在非木制连檐瓦口处。
(27)斜房檐。用在斜天沟两侧,羊蹄勾头之下。
(28)天沟头。窝角天沟的滴水,用于天沟端部。
脊件类
(1)通脊。通脊通常称为正脊、正脊筒子,用于五样以下瓦料房屋的屋顶正脊。
(2)赤脚通脊。赤脚通脊简称赤脊,用于四样以上正脊。
(3)黄道。黄道与赤脚通脊相接配合使用。
(4)大群色条。大群色条又称相连群色条,简称相连,用于黄道以下。
(5)群色条。用于五样至七样房屋正通脊之下。
(6)压当条。用于正脊群色条之下,正当沟之上或垂脊侧。
(7)垂脊。垂脊又称垂通脊,俗称垂脊筒子,用于戗脊或岔脊筒子。垂脊筒与戗脊筒外观相同,仅端部角度稍有变化,戗脊高为同一建筑的九折,此件用在悬山、硬山、歇山垂脊、戗脊、重檐角脊或庑殿脊。常用于七样以上瓦料的房屋。
(8)罗锅压带条。用于卷棚(圆山)箍头脊内侧顶部。
(9)脊头。用于无兽头的垂脊端部。
(10)垂脊搭头。用于垂脊与兽座接合处。
(11)垂脊戗尖。用于垂脊与正吻接连处。
(12)戗脊割角。用于歇山戗脊与垂脊连接处。
(13)戗脊割角带搭头。用于歇山戗脊,一端与垂脊连接,另一端戗兽座。
(14)垂脊燕尾。用于攒尖建筑垂脊与宝顶连接处。
(15)燕尾带搭头。用于重檐建筑旬脊、燕尾接合角吻、搭头接兽座。
(16)罗锅垂脊。用于圆山箍头脊顶部。
(17)续罗锅垂脊。用于圆山箍头脊,接罗锅垂脊筒。
(18)博脊。用于重檐建筑围脊,一面外露有釉,一面为无釉平面,无釉平面砌入脊内。
(19)博脊连砖。用于瓦六样以下瓦料歇山建筑博脊,一面带釉,一面为无釉平面。
(20)挂尖。用于博脊两端,隐于排山沟头滴子之下。
(21)承奉博脊连砖。一面带釉,一面为无釉平面,用于五样以上瓦料歇山博脊。
(22)大连砖。外观与博脊连砖同,两面带釉,用于墙帽或小型建筑的正、垂、角脊。
(23)戗尖大连砖。当大连砖用于垂脊时与吻兽结合处用。
(24)燕尾三连砖带搭头、燕尾大连砖带搭头。作用同燕尾带搭头。
(25)合角三连砖、合角大连砖。作用同戗脊割角。
(26)燕尾大连砖、燕尾三连砖。作用同戗脊燕尾。
(27)合角大连砖带搭头。作用同戗脊割角带搭头。
(28)三连砖搭头、大连砖带搭头。作用同垂脊搭头。
(29)三连砖。用于七样瓦件以上房屋的庑殿脊、戗脊、角脊兽前部分,也用于八九样瓦件建筑的兽后部分,如门楼、影壁等,线形同博脊连砖相似。
(30)合角三连砖带搭头。作用同戗脊割角带搭头。
(31)垂兽座。用于歇山垂脊兽之下。
(32)小连砖。小连砖外观比三连砖少一道线,当小型建筑(用八九样瓦料)用三连砖的兽后部分时,用于兽前。
(33)兽座。用于垂、戗脊兽之下。
(34)摘头。摘头又名扒头,用于撺头之下,有花饰。
(35)连座。将兽头与垂脊搭头做在一起,另一端可与垂脊平接。
(36)三仙盘。用于瓦件在八九样的戗脊头代替撺扒头。
(37)吻座。用于正脊端部垫托正吻。
(38)披水砖。用于披水排山脊之下,山墙博缝之上。
(39)披水头。用于披水头部。
(40)列角撺头。用于硬山、悬山的垂脊端部。
(41)列角[插图]头。列角[插图]头与咧嘴撺头连用。
(42)撺头。用于戗脊(或庑殿脊、角脊)端部、方眼勾头之下,有纹饰。
饰件类
1.正吻
正吻又称大吻,龙吻吞脊兽,用于正脊两端。小件用整块,大件分块。二样吻多至12块。正吻附件有剑把、背兽。
2.脊兽
脊兽俗称兽头,用于屋顶正脊两端,嘴头向外。用于垂脊时称垂兽,用于戗脊时为截兽(也称戗兽),上附兽角。
3.海马、狮、凤、龙、行什
海马用于狮后,狮用于凤后,凤用于龙后,龙用于仙人之后,行什用在最后。
4.仙人
用于戗脊、庑殿脊、角脊或垂脊端部,置于方眼勾头之上。
5.套兽
套于仔角梁端部。
6.合角吻
用于屋脊转角处。此外,还有斗牛、獬豸、狻猊、狎鱼、天马等。
从龙到行什的安置次序为:龙、凤、狮、海马、天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屋脊走兽在使用中通常成单数。根据建筑物规模按规划采用3个、5个、7个、9个走兽不等。国内古建筑仅见故宫太和殿用至行什。
特殊瓦件
1.星星瓦
形如筒瓦,中有眼,可加瓦钉和钉帽固定于大型琉璃瓦的腰节处,并可用于固定吻索的索钉。
2.板瓦抓泥瓦
小头屈曲处嵌入瓦底瓦夹泥内,在底瓦中间使用,亦不常用。
3.竹节勾头
用于圆形攒尖建筑,一头小、一头大,称为竹节瓦,其勾头与熊头端有收分。
4.竹节筒瓦
两头大小不等,用于圆形攒尖建筑物。
5.竹节瓦滴水
由滴唇向后可收分者,用于圆形攒尖建筑底瓦檐端。
6.列角盘子
用于瓦件在八九样的垂脊头部代替列角撺头、列角头。
7.罗锅披水砖
用于卷棚披水排山脊的脊中部。
8.无脊瓦
用于砖压顶。
9.竹节板瓦
大口至小口存一定收分,用于圆形攒尖建筑底瓦。
10.兀扇瓦
用于圆形攒尖瓦面顶尖的宝顶底下,筒板瓦较小,连做成一片,因此常称为“联办”,又取其形状似莲瓣之意。
11.无脊砖交头
用于砖栏(矮墙)端部压顶。
12.无脊砖转角
用于砖栏压顶。
13.无脊砖方角
用于砖栏压顶直角转角处。
14.蝴蝶瓦
用于四坡板瓦脊部汇合处之上,此种瓦又称尖泥瓦。
宝顶
宝顶是古建筑极具装饰意味的部件。攒尖屋顶用宝顶压脊,不仅能有效防漏,而且还起到了极佳的装饰作用。
宝顶大体分为顶座和顶珠两部分。形状一般为圆形,其他形状的极为少见。宝顶的须弥座自下而上层层叠起,最下一层为圭角,依次为下枋线、下肩涩、下枭儿、下鸡混、束腰、上鸡子混、上枭儿、上冰盘涩、上枋线等部件。如果下肩涩、下枭儿、下鸡子混三件做成一件时,通称下枭。又因通常做成莲花瓣形,习惯称为“下莲瓣”。上鸡子混、上枭儿、上冰盘涩做成整体时又通称“八达马”。“八达马”可能是梵文的译音。
宝顶的顶珠常见为长圆形,宛如倒扣的坛子,中空无底,上有顶盖。宝珠与顶底连接处有薄围口1~2层。
宝顶琉璃构件与屋面瓦件、装饰件、脊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宝顶造型各不相同,大同小异,而屋顶瓦件的尺寸则是固定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