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阻止河岸崩塌或冲刷)的构筑物称为驳岸(护坡)。驳岸是河道景观工程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符合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具有造型美,并同周围景色协调。
园林驳岸是地面与水体的连接处,是建设在陆地与水体交界处的构筑物,它起到了围护水体、保护水体的边缘不被水冲刷或水淹的作用。驳岸是一面临水的挡土墙。其岸壁多为直墙,有明显的墙身。在园林工程中,驳岸除以上作用外还是园林水景的主要组成部分。驳岸的形式与其所处环境、园林景观、绿化配置及水体形式密切相关,泉水、瀑、溪、涧、池、湖等水体都有驳岸,其形体因水体的形式不同而不同,且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园林水景中的驳岸结构主要是重力式结构,它主要是依靠墙身自重来保证岸壁稳定,抵抗墙背土压力,这种重力式结构的驳岸也称为挡土墙。重力式驳岸按墙身的结构可分为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等。
园林水景中的驳岸高度按水体的深度而定,一般为1~2.2m。块石驳岸一般不超过2m。考虑到驳岸的挡土作用,对于超过2m的驳岸,都是整体好、强度高的钢筋混凝土驳岸;对于较低的驳岸,一般是采用浆砌块石驳岸。
种类
驳岸按断面形状不同可分为整形式和自然式两类。对于大型水体和风浪大、水位变化大的水体,常采用整形式直驳岸,用石料、砖或混凝土等砌筑整形岸壁。对于小型水体和大水体的小局部,常采用自然式山石驳岸,或有植被的缓坡驳岸。自然式山石驳岸可做成岩、矶、崖、岫等形状,采取上伸下收、平挑高悬等形式。
园林驳岸是起防护作用的工程构筑物,由基础、墙体、盖顶等组成,修筑时要求坚固和稳定。根据驳岸的造型,可以将驳岸划分为三种,即规则式驳岸、自然式驳岸和混合式驳岸。
(1)规则式驳岸。规则式驳岸是指用砖、石、混凝土砌筑的比较规整的驳岸。如常见的重力式驳岸、半重力式驳岸和扶壁式驳岸等。园林中用的规则式驳岸以重力式驳岸为主,要求较好的砌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这类驳岸简洁明快、耐冲刷,但缺少变化。
(2)自然式驳岸。自然式驳岸指外观无固定形状或规格的岸坡处理,如常见的假山石驳岸、卵石驳岸、仿树桩驳岸等。这种驳岸自然亲切,景观效果好。
(3)混合式驳岸。混合式驳岸结合了规则式驳岸和自然式驳岸的特点,一般用毛石砌墙,自然山石封顶,园林工程中较为常用。
材料
驳岸的类型主要有浆砌块石驳岸、桩基驳岸和混合驳岸等。园林中常见的驳岸材料有花岗石、青石、虎皮石、浆砌块石、毛竹、混凝土、碎石、木材、钢筋、碎砖、碎混凝土块等。桩基材料有木桩、石桩、灰土桩及混凝土桩、竹桩、板桩等。
(1)木桩。木桩要求耐腐、耐湿、坚固、无虫蛀,如柏木、松木、榆树、橡树、杉木等。桩木的规格由驳岸的要求和地基的土质情况所决定,一般直径为10~15cm,长为1~2m,弯曲度(直径与长度之比)小于1%。
(2)灰土桩。灰土桩适用于岸坡水淹频繁而木桩又易被腐蚀的地方。混凝土桩坚固耐久,但投资比木桩大。
(3)竹桩、板桩。竹篱驳岸造价低,取材容易,如毛竹、大头竹、勒竹、撑篙竹等均可被采用。
功能
滨水驳岸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洪功能。城市滨水驳岸发挥着防洪减灾的安全功能,是保护城市不受河流冲击和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防洪护堤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汛期,河水渗入路堤外的地下水层,以缓解洪水;在旱季,地下水通过堤防反向渗入河流,起到缓解洪水和调节水位的作用;调节水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恢复水体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安全功能。滨水驳岸是游人在亲水活动中利用率最高的设施或场所,其设计的安全性直接影响游人对滨水空间的体验效果。驳岸作为水陆交会的过渡区域,安全功能是一切亲水活动的基础,是建立风景优美、景色独特的滨水景观以及满足视觉及功能要求的根本保障。
(3)亲水功能。驳岸的设计应该因地制宜,因地就势,自然古朴,突出人性化设计,不但要抵抗洪水的侵袭,还要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可以让人们在水边感受自然,放松身心。可根据洪水线的不同设置和不同层次的开放空间,在水岸边布置一些平台、台阶、栈桥、石矶等,使人可以贴近水面,并达到触水和戏水的目的,增加亲水的可能性。
(4)景观观赏功能。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要结合当地所在区域位置、地理环境、资源文化等各方面元素,发挥不同地域景观视觉特色功能。而滨水驳岸作为重点设计,在满足游人观赏需求的基础上要结合美学特点来进行设计。由于驳岸在材质上效果差异较大,易形成粗犷与柔和的对比,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环境发挥各自不同的景观视觉作用。
(5)文化沉淀功能。滨水驳岸设计作为城市文化发掘和组织的承载者,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城市滨水驳岸设计中,有必要结合城市肌理、民俗人文等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气氛,通过历史文化墙体、驳岸形体等设计元素合理地融入滨水景观中去,烘托个性鲜明的人文景观。
(6)生态功能。驳岸作为景观设计中唯一具有水域和陆域双重属性的地域,具有水生和陆生两大生态系统,有显著的自然生态特点。生态驳岸设计是城市岸线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措施,加强潮汐、湿地、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资源的保护,增加水体自净能力、丰富河流生物、调节水位、涵养水体等生态功能对于构成完整的滨水生态驳岸系统、形成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形式
滨水驳岸的基本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草坡入水式驳岸。采用草坡入水的柔性生态驳岸,按土壤的安息角进行放坡,坡度较缓。软硬景观相结合,种植层次丰富,形成自然野趣的河道。在周边滨水植物净化湖水的同时,使环境充满自然气息。
(2)仿木桩驳岸。仿木桩驳岸使用直径15~20 cm、深1~2 m的仿木桩,组合排列生动有趣,将工程技术和生态绿化结合起来,达到仿古效果。
(3)湿地驳岸。湿地水生驳岸运用泥土、植物及原生纤维物质等形成天然草坡,以自然野趣为主题,体现特色,对生态干扰最小,为公众提供愉快的亲水场所,也是鸟类喜爱的栖息地。从生态效益出发,水生驳岸不仅增加了湿地水体与驳岸土壤的联系,还强化了湿地的生态功能,是滨水空间常用的驳岸类型。
(4)亲水台阶式驳岸。常用于用地空间较小、河道较窄的滨水景观带。设计时考虑亲水台阶可以缓解坡高差异,并保留未来水上活动预留出入口,实现自然景观向人工景观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