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悬臂式挡土墙
悬臂式挡土墙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其特点是墙身较薄、自重轻、结构轻巧。悬臂式挡土墙由3个悬臂板,即墙身 (立壁)、墙趾悬臂 (墙趾板)和墙踵悬臂 (墙踵板)组成。这类挡土墙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墙踵悬臂以上土的重量,而墙身拉应力由钢筋承担。因此,这类挡土墙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性能,墙体的截面尺寸较小,可以承受较大的土压力,适用于重要工程中墙高大于5m、小于6m,地基土较差,当地缺乏石料等情况,截面常设计成L形。在市政工程和厂矿储存库中也广泛应用这种形式的挡土墙。
相关百科
悬臂式挡土墙的构造
(1)墙身。墙身承受着作用在墙背上的土压力所引起的弯曲应力,故立板内侧竖直,外侧可呈1∶0.02~1∶0.05的斜坡,墙顶采用200~250mm的厚度。为了节约混凝土材料,墙身常做成上小下大的变截面。
(2)底板。底板由墙趾悬臂和墙踵悬臂组成,一般呈水平设置。自底板顶面至与立板连接处向两侧倾斜。墙踵悬臂地面水平,顶面倾斜,长度由抗滑移稳定验算确定,根部厚度一般取为[插图]墙踵悬臂长,且不应小于200~300mm,墙踵悬臂的长度由抗倾覆安全系数、基底压力和偏心距大小等条件来确定,一般可取墙高H的0.6~0.8。
(3)墙身构造。为了提高挡土墙的抗滑移能力,有时会在墙身与底板连接处设置支托,也有将底板反过来设置,但比较少见。若挡土墙的抗滑移不满足要求时,可在基础底板加设防滑键。防滑键设置如图所示,键宽不小于300mm。
(4)排水要求。挡土墙后应做好排水措施,以消除水压力对墙背的影响。一般地,会在墙身中每隔2~3m设置一个100~150mm孔径的泄水孔。墙后做滤水层,墙后地面宜铺筑黏土隔水层。墙后填土时,应采用分层夯填法;在有冻胀可能的北方还要用炉渣填充。
(5)钢筋构造要求。钢筋的布置按设计规范处理。墙身受拉一侧按计算配筋,在受压一侧为了防止产生收缩与温度裂缝也要配置纵横向的构造钢筋网φ10@300mm,配筋率高于0.2%。计算截面有效高度h0时,钢筋保护层应取30mm;对于底板,应大于50mm,无垫层时更要大于70mm。
悬臂式挡土墙的计算
悬臂式挡土墙的计算包括确定墙后侧压力、挡墙稳定性验算和墙身结构设计、地基承载力验算等。
悬臂式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槽验收—垫层施工—基础钢筋绑扎—立模浇筑挡墙基础—脚手架搭设绑扎墙身钢筋—立模浇筑墙身混凝土—养护—回填。
悬臂式挡土墙施工措施
(1)挡土墙基底逆坡(景观挡墙处)及抗滑凸榫应按要求处理,并符合设计要求。
(2)挡墙浇筑时,必须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密实,分层厚度30cm。禁止一浇到顶的方式浇筑。
(3)挡土墙每间隔10m~20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cm,自墙顶作到基底,缝内用沥青麻丝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20cm。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处和与其他建(构)筑物连接处设沉降缝,沉降缝自墙顶作到基底,沉降缝填缝做法同伸缩缝。
(4)墙身地面线以上部分每隔2.0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采用100的PVC管,倾角5%,泄水孔孔径100mm,按梅花型布置。泄水孔向外坡度为5%,最低一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不小于200mm。泄水孔保持直通无阻。另外挡土墙内泄水孔可结合景观设计根据填土高度进行适当调整。
(5)墙身达85%设计强度以上时方可回填,填料采用粘性土或粘土混风化岩(就地取材,取用3-1层以下开挖土石方),填土应分层压实,压实系数不小于96%。墙背填料综合内摩擦角不小于35°,与墙背摩擦角不小于17.5°。挡土墙后面的填土,优先选择透水性较强的碎石或碎石类土(可就地取材)。
(6)挡土墙背设砂夹卵石反滤包,墙顶或地面以下0.5m和最低排泄水孔以下0.3m设置夯填黏土防渗层。
(7)及时回填挡墙墙前土;挡墙墙前土未回填前,墙顶不得堆载。
悬臂式和扶臂式挡土墙的区别
悬臂式和扶臂式挡土墙的主要区别在于扶壁式挡土墙每隔一段距离需要添加一道扶壁,而悬臂式挡土墙主要有其本身的部件构成。
(1)悬臂式挡土墙由底板和固定在底板上的直墙构成,主要靠底板上的填土重量来维持稳定的挡土墙,主要由立壁、趾板及踵板三个钢筋混凝土构件组成。
(2)扶壁式挡土墙指的是沿悬臂式挡土墙的立臂,每隔一定距离加一道扶壁,将立壁与踵板连接起来的挡土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