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合成材料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土工合成材料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我国土工合成材料在岩土工程和土木建筑工程(以下简称土建工程)中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是土工膜在渠道防渗方面的应用,较早的工程有河南人民胜利渠、陕西人民引渭渠、北京东北旺灌区和山西的几处灌区。主要原料是聚氯乙烯,也有聚乙烯。土工膜厚度有0.12~0.38mm,效果都很好。以后推广到水库、水利和蓄水池等工程。1965年为了防治辽宁桓仁水电站混凝土支墩坝的裂缝漏水,用沥青聚氯乙烯热压膜锚固并粘贴于上游坝面,取得了良好的防渗效果,这是我国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处理混凝土坝裂缝的首例。同年在河北省子牙新河献县枢纽,曾利用黏土夹土工膜作为进洪闸上游护坝的防渗措施。1979—1980年宁夏石嘴山市修建了一座容积为25万m3的蓄水池,采用厚度为0.1mm的聚氯乙烯土工膜防渗,运用多年,效果良好。1984年陕西西骆峪水库采用二层厚0.06mm的聚乙烯土工膜防止库区渗漏。从1983年开始,北京市采用了编织布与土工膜相结合的复合土工合成材料,解决了十几处已建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渗漏问题,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较厚的土工膜到80年代中期才在我国开始应用。1986年河北省在乱木水库利用厚度为0.8mm的聚氯乙烯土工膜处理了库区台地的渗漏,1989年水口水电站利用土工织物和1.0mm土工膜的复合土工合成材料修筑堆石围堰的心墙。1990年广西柳州地区田村大坝使用的复合土工膜堆石坝,高达48m。1998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后围堰防渗墙也使用了土工膜。1998年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围堤防渗工程使用了120万m2一布一膜(200g/0.5mm)和二布一膜(200g/0.5mm/200g)的复合土工膜,其中土工布为涤纶针刺非织造布,防渗膜为聚乙烯土工膜。南水北调工程,新疆从北部雨水丰盛地向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进水工程等都大量使用土工膜或复合土工膜。另外,2mm厚的聚乙烯土工膜1992年应用于北京机场维修车间的屋面,随后还用于许多机场、宾馆、隧道以及新疆盐田一期工程、石家庄垃圾处理场等工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