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土工织物的应用开始于80年代初期

无纺土工织物的应用开始于80年代初期

无纺土工织物的应用,开始于80年代初期。从1981—1985年,铁路部门曾布置了几十个试验路段,利用无纺土工织物(非织造土工布)防止基床的翻浆冒泥,成功率达90%以上。1984年,云南的军用道路及江苏省和吉林省的一些公路利用无纺土工织物提高路基强度,解决路基沉陷及翻浆冒泥等问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发展更为迅速。1984—1985年间,云南麦子河水库,江苏昆山暗管排水工程,内蒙古翰嗄利水库,天津鸭淀水库,黑龙江引嫩工程,河北庙宫水库都用其作为反滤层,经过多年的考验,效果全都良好。自80年代中期以后,非织造土工布的应用很快推广到储灰坝、尾矿坝、水坠坝、港口码头、海岸护坡以及地基处理等工程。1993年海南省桂林洋经济开发区交通干线A大道上,修建了路面宽达36m的跨沟渠公路桥。在软基处理、护底、基础、桥台、桥墩等方面采用了编织土工布、非织造土工布、工程带、塑料排水管等土工合成材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在袋装砂井处理完的软土地基上采用加筋土方案修筑了近3m厚的基础工程和采用加筋土方案修筑了独立且过水的桥墩,创下了世界罕见之举。1997年上海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采用复合土工织物(即机织与针刺非织造复合土工布,编织与针刺非织造复合土工布)、聚丙烯编织土工布、机织模袋土工布以及丙纶加筋带、防老化丙纶连结绳等。一期工程土工织物总量约为811万m2。其中护底工程软体排土工布用量约为582万m2,复合土工袋充填砂土工布用量约为229万m2。这是我国跨世纪的特大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