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基鱼塘

15
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系纵横,地势低下,洪涝频繁。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防洪、排涝、降渍等问题。北宋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两岸便不断兴筑堤围,从而形成了基围这种基本农田水利形式。明代后期,随着广州生丝贸易量的增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蚕桑业开始迅速发展,促进了一种全新的农田水利...

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系纵横,地势低下,洪涝频繁。在这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防洪、排涝、降渍等问题。北宋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两岸便不断兴筑堤围,从而形成了基围这种基本农田水利形式。明代后期,随着广州生丝贸易量的增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蚕桑业开始迅速发展,促进了一种全新的农田水利与水土资源利用方式的产生,即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结构

桑基鱼塘是为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与淡水资源而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基上种桑、塘内养鱼的一种农业生产与水利建筑。桑基鱼塘一般是把圩田内的面积按照“塘四基六”的比例,将约40%低洼处的土地挖深作为鱼塘,再把挖出的塘泥敷高基面,塘内养鱼、养虾,基上种桑或其他作物。鱼塘不仅只是养鱼,还可蓄积圩田内的涝水渍水,起到排涝降渍的作用,并可在干旱时提供灌溉用水以减少旱灾带来的损失。

桑基鱼塘生态意义

桑基鱼塘能够实现农田和养殖的生态优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水资源利用效益: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水资源,将稻田和渔塘相结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鱼塘蓄水和灌溉,可以提高灌浇水源的稳定性和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改善土壤质量:桑基鱼塘中的鱼类粪便和残饵富含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中分解后会沉积在底泥中,不仅为水稻提供营养元素,还能改良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润。同时,鱼塘中的水也能减少稻田的酸化和盐碱化现象,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桑基鱼塘的建设为多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增加了生物多样性。鱼类、浮游动植物、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等在鱼塘系统中互相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同时,鱼塘还能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场所,吸引和维持了多种鸟类和其他湿地生物的生存。

水质净化和环境改善:桑基鱼塘通过鱼类的摄食活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含量,起到了水质净化的作用。同时,桑基鱼塘还能够减少农田面源污染的发生,提高农田环境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桑基鱼塘发展过程

在历史上桑基鱼塘是由“果基鱼塘”发展而来。果基鱼塘大概在元末明初出现在珠三角地区。因为这一地区水网交错,许多地方地势低洼,种植作物很容易遭受水淹。因此人们就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鱼塘,将挖出的土覆盖在四周的土地上筑成塘基,这样一来土层增厚,从根本上解除了水涝之害。在元末明初,人们主要在塘基上种植荔枝、柑桔、龙眼、香蕉等水果,既可以固堤,又增加了收入,因此叫作果基鱼塘。

明代中期以后,桑基鱼塘开始出现,但此时还是以果基鱼塘为主。相比于果基鱼塘,桑基鱼塘的一大好处是栽桑、养鱼、养蚕三者可以相互促进,桑叶可以用来养蚕,蚕粪用来养鱼,而鱼塘里挖出的塘泥又可以作为桑树的肥料,从而构建出理想的生态环境。

到了清代,随着清政府在乾隆年间实行海禁,广州成为我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朝廷同时禁止浙江湖丝出口,外商对广东生丝的需求量大增,大大刺激了珠三角的蚕丝业,于是桑基鱼塘就蓬勃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摸索出桑基与塘面的合理面积比为六比四。鱼塘一般深四五尺,因桑树喜温怕湿,水面近桑不利桑树生长,桑基面要离鱼塘水面三尺以上。每年冬季排水清塘,挖泥培桑或不排水捞泥培桑。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可以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桑基鱼塘为什么消失

近30年来,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的崛起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产生了冲击,包括桑基鱼塘在内的一些传统农业活动逐渐被认为落后,不再具有足够的产值。这导致了养蚕人和从事桑基鱼塘的工作者逐渐减少,并且许多年长的工作者相继离世。

吴英海作为一个在顺德丝厂工作了近20年的人,亲眼见证了这一过程。他说,在历史上,顺德的工业起步于纺织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丝绸业一直是顺德的主导产业。然而,随着养蚕人的减少,桑基鱼塘这一产业快速消失,就像被蚕食的桑叶一样。他还提到,现在的顺德年轻人中,很少有人了解这个行业。2000年,顺德丝厂宣布倒闭。

李金明是56岁的居民,他回忆起年轻时看到父辈们种桑养蚕的情景。但到了他们这一代,基本上已经不再种植桑叶了。取而代之的是以香蕉、甘蔗为主的果蔬种植。由于养蚕人减少,许多鱼塘因年长的人不再经营而荒废。

这些变化说明了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选择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更大的农业活动,导致了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变和消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