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

100阅读模式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设施,是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的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市中心、工业区、生活居民区、对外交通枢纽、文化教育区、风景游览区、体育活动场所等,并与城市边缘的公路贯通的交通纽带。

城市道路

分级

原来,城市人们的出行活动主要是靠步行和自行车,对道路交通网的要求很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人们对交通要求的提高,小城市中的道路级别相应提高,一般其主干路相当于大中城市的次干路或支路。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中的基本规定,城市道路应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等级。

要求

由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对城市道路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城市管线和其他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分道的要求。

(3)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4类。

(4)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5)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

现代的城市道路交通,涉及道路、行人、车辆、建筑和环境,关系各个方面的协调与和谐。不仅需要满足城市交通流畅、安全、迅速、运输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应有益于使城市环境整洁、宁静、典雅、生动和美观。除了应符合以上《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提出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道路运输尽可能经济

道路的经济包括道路工程综合费用的经济和道路上交通运输费用及时间的节省。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以最少的工程建设和维护费用,获得最大的服务效果与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

在城市道路设计的实践中,要特别注意把道路、街坊建筑、公用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交通性质、流向、流量的特点,结合地形、现状合理布置线路及其断面,尽可能使交通量大、车速要求高的交通干道比较便捷、平顺,以减少干扰和行车中途的停顿。对于次要道路,如果地形和现状有所限制,则不一定强求线形平顺,而应兼顾到实际情况,以达到节省工程费用的目的。

(二)交通应流畅安全迅速

行车速度、通行能力是城市道路最重要的技术指标。行车速度的高低反映道路与交通组织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根据城市规模、道路性质,恰当地规定城市道路路段的计算行车速度,对于保证交通安全、流畅有着重要意义。

各类车辆能够连续不断分流行驶是道路行驶速度、通行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的标志。因此,合理确定道路性质、适当放大交叉口间距、妥善组织平交叉道口交通、布置必要的立体交叉,力求速度差别较大的快慢车分流,人流与车流分隔,以实现车辆、行人“各从其类、各行其道”,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达到交通流畅、安全、迅速的目的。

(三)特别要注意环境保护

城市是劳动人民集中进行生产和居住生活的地方。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机动车辆在道路上快速行驶,必然产生大气污染和噪声干扰,尤其是汽车在行驶中排放的废气和产生的噪声,在城市中成为一个重要而流动的污染源。如何减轻这一污染已成为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注意道路的配合协调

现代的城市道路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整个城市的面貌和交通状况,而且关系到城市各个系统的配合协调。为了适应城市的人流、车流顺利运行,城市道路要具有:①适当的路幅,以容纳繁重的交通;②坚固耐久、平整抗滑的路面,以利车辆安全、舒适、迅捷的行驶;③少扬尘、少噪声,以利于环境保护;④便利的排水设施,以便将雨雪水及时排除;⑤充分的照明设施,以利居民晚间活动和车辆运行;⑥道路两侧要设置足够宽的人行道、绿化带、地上杆线、地下管线。

城市道路不仅是交通地带,而且它与沿街建筑群体、各种公用设施的有机协调配合,对体现城市的面貌有重要作用。因此,规划道路在满足其交通基本要求与功能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综合造型艺术要求。所谓造型是指通过路线的柔顺、曲折起伏、两侧建筑的进退、高低错落和绿化配置,以及沿街公用设施与照明安排,来协调道路立面、空间、色调及艺术形式的组合,从而使现代城市具有整洁、舒适、美观、气派、富有朝气的特点。

功能

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人们活动和物质流动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供公用空间、抗灾救灾的通道。城市道路的功能随着时代变化、城市规模、城市性质不同,表面上存在有所差别,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设施功能

交通设施功能是指由于城市活动产生的交通需求中,城市道路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城市道路是组织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市区范围内人工建筑的交通路线,其主要作用在于安全、迅速、舒适地通行车辆和行人,为城市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服务。

城市道路可分为长距离输送功能和沿路进出行人集散功能,其中干线道路是长距离输送功能支路及路边公交停靠站则是为了沿路用地或建筑物发生的行政、商业、文化、生活等活动客(货)流进、流出的交通集散提供直接服务。

2.公用空间功能

城市道路也是布置城市公用事业地上、地下管线设施,组织沿街建筑和划分街坊的基础,并为城市公用设施提供容纳空间。城市道路用地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道路规划红线之间的用地部分,是道路规划红线与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以及其他用地的分界控制线。因此,城市道路是城市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面结构功能

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道路规划,道路是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城市道路网。在通常情况下,干线道路形成城市骨架,支线道路形成街区、邻里街坊。城市的发展是以干道为骨架,再以骨架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4.防灾救灾功能

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场所,必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灾害。城市道路防灾救灾功能主要是起避难场地作用、防火带作用、消防通道作用和救援通道作用等。

特点

城市道路与公路相比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城市道路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使得城市道路有其特殊的交通问题,具有如下交通特点。

(1)负担的交通量较大 城区内拥有大量的工作岗位,还有金融、商业、娱乐场所和办公楼等,这些高度集中的公共建设设施吸引的交通量往往占很大比例。同时,城市的交通枢纽处,自行车、行人和机动车等各种交通量都很大。这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在一起,道路负担的交通量大,往往使城市道路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下运行。

其次城区的过境交通量也很大,尤其是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市,过境交通也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我国有些城市的过境交通量已达到30%以上。

(2)交通方式复杂多样 由于城市中汇集了各种车辆和行人,从而形成城市交通多方面的需要,修建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程,这样使得城市交通方式变得复杂多样,相互干扰比较严重。尤其在城区混行的交通方式中,公交线路繁多,客运需求量大,往往形成过分集中,或者由于公交站点布置不当,致使行人与车流发生冲突,都会使城区的交通更加拥挤。

(3)交通服务水平较低 由于城区内交通用地比较紧张,设计标准较低,交通量比较大,人车相互拥挤,加上交通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必然造成道路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和谐的行人交通环境,交通环境不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4)城市道路交叉点多 由于城市中的车辆和人口集中,尤其是中心区交通流量大,根据交通需要设置的道路数量、交叉点和交通形式复杂,再加上车辆和行人混行,交通管理非常困难,所以交通事故比较频繁。

(5)道路两侧建筑密集 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贸易和对外交流的核心,也是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因此,在城市道路的两侧建筑非常密集,一旦固定下来难以拆迁,不同城市和道路等级其两侧建筑物的性质、规模和标准也有所区别。

(6)城市道路多种功能 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设施,而且还具有组织城市用地、安排城市绿化和地上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功能。因此,在规划布局城市道路网和设计城市道路时都要兼顾到城市中其他各种功能的要求。

(7)景观艺术要求比较高 城市景观和建筑艺术必须通过道路才能反映出来,道路景观与沿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尤其与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建筑艺术更是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完善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和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

(8)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人和物的交通均需要利用城市道路,同时多种市政设施、绿化、照明、防火等无一不设在城市道路的用地上,这些因素在道路规划设计时也必须综合考虑。

(9)道路建设中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城市发展规模、技术设计标准、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工程造价、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各部门都有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所以城市道路政策性强。

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包括内容十分广泛。从总体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几何线形设计和结构构造设计两个方面。

(1)城市道路几何线性设计

主要研究汽车行驶与道路各个几何元素的关系,以保证在设计行车速度、预计交通量以及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下,达到行驶安全、交通畅通、行车舒适和路容美观的设计目标。因此,在几何线形设计中,实际上是要实现人、车、路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关系。驾驶者的心理、汽车运行的轨迹、动力性能及交通量和交通特征等,都和城市道路的几何设计有着直接关系,要做好道路设计必须研究以上四者的相互关系。

(2)城市道路结构构件设计

与公路几何设计一样,对于三维空间的城市道路,结构构件设计效果是最终的目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是手段。从具体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道路公用设施设计、道路景观与绿化设计、道路排水设计等;另外,还包括城市快速路设计、道路管线设计和城市道路CAD设计等。

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也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骨架,它是由城市结构布局的决定因素。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是交通的各项设施要根据现代交通的需要,把城市中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连接起来,组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使城市各部分之间有便捷、安全、经济的交通体系。

组成

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包括: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贯通的汽车交通干道系统和各分区内部的生活服务性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城市建设条件及当地自然环境下,为满足城市交通以及其他各种要求而形成的。

类型

城市内的道路纵横交织组成网络,所以城市道路系统又称为城市道路网。由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各自对交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城市道路系统没有共同的统一形式。从已经形成的道路系统中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方格形道路系统

方格形道路系统也称为棋盘式道路网,是城市道路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道路网把城市用地分割成若干方正的地段,其优点是系统非常明确,便于建设物布置,道路定线方便,交通组织简单便利,易于识别方向等,特别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一般中小城市有较多的方格形道路网的形式,例如北京市、西安市、苏州市等一些古城均以这种形式为主。

方格形道路网划分的街坊用地多为长方形,即每隔一定距离设一条干路及干路之间设支路,分为距离大小适当的街坊。但是,这种道路网也存在对角线两点间的交通绕行路程长,从而增加了市内两点间的行程。

自由式道路系统

自由式道路系统多在地形条件较复杂的城市中,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及便于组织交通,结合地形变化,路线多弯曲自由布局,具有丰富的变化,无一定的几何图形。自由式道路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节省道路建设投资,形式自然活泼;但不规则的街坊较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布置,路线弯曲不易识别方向。我国的青岛、重庆等城市的道路网都属于自由式道路网,但要合理规划,有组织有规律。

混合式道路系统

混合式道路系统是结合城市的原有具体条件,采用几种基本形式的道路网组合而成;目前有很多大城市在原有道路网的基础上,增设了多层环状路和放射形出口路,从而形成了混合式道路网。这种形式的道路网,可以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条件进行合理规划,集中其优点,避免其缺点。

例如,在大城市(上海、天津、沈阳、南京等)中,原以方格式为基础,可将放射环形同市中心所采取的方格式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合理的混合形式,发挥放射环形和方格式道路系统的共同优点,因此是一种比较适用的好形式。

一般在我国的山区、丘陵或海滨等城市,或新中国成立前一些租界地区,却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而形成的道路网。我国沿海城市多属于这种形式,如上海、天津、广州、青岛等城市,主要是受海湾影响和山丘等地形限制,道路线形不能很平直布置,只能因地制宜。

放射环形道路系统

放射环形道路系统是由一个中心经过长期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城市道路网形式。放射线干道加上环形道路系统,由几条围绕中心不同距离的环路联通各条放射线干道,使各区之间均有较通畅的联系,但容易导致大量交通直接向中心地区集中。例如,俄罗斯莫斯科就是一个完整的放射环形的典型例子;我国四川省成都市在旧城的基础上从中心向四周较均衡地发展。

采用这种形式的道路系统,车流将集中于市中心,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这样尽管环形道路起分散作用,但交通较复杂,易造成拥挤现象。

放射形道路系统(如长春市)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出它是受理想城市模式和传统平面构图规划思想的影响。其次有无锡市,它是历史悠久的古城,为大运河和沪宁铁路所贯穿,道路从城市的中心地区自然向交通方便的地区和太湖风景区伸展,形成了放射环形道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