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

1,103字数 1934阅读模式

简介

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而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建筑基础开挖所产生的临时性坑井被称为基坑。基坑是一项临时性工程,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的砌筑工作能够按照设计要求的位置进行。

基坑开挖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它通常在建筑项目的起始阶段进行。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合理规划开挖深度和形状,确保基坑的稳定和安全。为了支撑基坑的边坡和防止土方坍塌,常常需要进行复杂的支护措施,如土方侧向支撑、钢支撑、土钉墙等。

基坑

分类

基坑工程的分类可以根据开挖深度、开挖方式、功能用途和安全等级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以便于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1. 按开挖深度分类:将深度大于或等于7米的基坑称为深基坑,深基坑一般需要采取更加复杂的支护措施。

2. 按开挖方式分类:按照土方开挖方式可分为放坡开挖基坑和支护开挖基坑两类。目前城市建设中,支护开挖基坑较为常见,需要考虑土壤支护、水文地质控制等因素。

3. 按功能用途分类:基坑根据其功能用途可分为楼宇基坑、地铁站深基坑、市政工程地下设施基坑、工业深基坑等。不同类型的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和特殊的工程措施。

4. 按安全等级分类:

根据基坑的安全等级,可分为一级基坑、二级基坑和三级基坑。

一级基坑适用于以下情况:

- 重要工程或支护结构将基坑作为主体结构的一部分。

- 基坑的开挖深度大于10米。

- 与临近建筑物、重要设施的距离在开挖深度范围内。

- 基坑范围内存在需要严加保护的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重要管线等。

二级基坑适用于介于一级基坑和三级基坑之间的情况。

三级基坑适用于以下情况:

- 基坑的开挖深度小于7米。

- 周围环境没有特殊要求或限制。

不同安全等级的基坑具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和设计标准,施工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基坑情况进行相应的措施和规范。对于一级基坑,需要特别关注保护重要建筑物、文物和管线的需要,确保施工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而对于三级基坑,可能只需要简单的支护和控制土方坍塌即可。

支护

浅坑常见支护形式包括锚拉支撑、斜柱支撑、连续式垂直支撑、间断式水平支撑、断续式水平支撑、短柱横隔式支撑和临时挡土墙支撑。这些支护形式可根据浅坑的具体情况和土质特点进行选择和设计。

深坑常见支护形式包括土钉墙支护、钢板桩支护、水泥土墙支护、排桩内支撑支护、排桩土层锚杆支护和挡土灌注排桩或地下连续墙支护。这些支护形式适用于深坑工程,可以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设计。

在选择基坑支护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土质特点、地下水水位、附近建筑物的影响以及施工工期等因素。因此,为了确保基坑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应进行专业的勘探和设计,并根据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施工实施。

检测

基坑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基坑周边的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土体应力、支护结构变形等参数进行定期或连续的观测和分析,以评估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基坑事故。

基坑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表沉降监测:通过安装沉降点或倾斜仪器,测量基坑周边地表的垂直位移或倾斜角度,以判断基坑开挖是否引起地表沉降,是否超过允许值,以及是否对周边建筑物和管线造成潜在风险。

2. 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安装水位计或压力计,监测基坑周边地下水的涌出量、水压变化和水位变化,以判断基坑开挖是否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是否对土体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安全产生影响。

3. 土体应力监测:通过安装应力计或应变计,监测基坑周边土体的应力或应变分布情况,以判断基坑开挖是否导致土体重排或松散,是否存在土体失稳或滑坡等潜在风险。

4. 支护结构变形监测:通过安装位移计或倾角计,监测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倾斜角度的变化,以判断基坑支护结构是否发生变形,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工作性能。

基坑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监控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基坑事故,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监测结果可以作为调整施工方案和控制施工参数的参考,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规范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是一项新颁布的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289号公告批准,编号为GB50497-2009,自2009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4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频率,监测报警,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等。本规范附条文说明。 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土建筑基坑工程监测,不适用于沿途建筑基坑工程以及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