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装配式建筑是以构件工厂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式安装为模式,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特征,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各个业务领域,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的一次深度融合,是建造方式的革新与升级,需要建筑业格局进行重构。
形式
装配式建筑一般可以分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及其他结构体系。我国目前装配式建筑以钢结构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木结构及其他结构体系应用相对较少。
钢结构建筑
钢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梁钢、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目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主要包括钢框架结构体系、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等,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土木工程建设迅猛发展,高层建筑数量增多,混合结构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大跨度建筑领域,如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
木结构建筑
现代木结构建筑是绿色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建筑。所谓木结构是指以各种木质人造板材或经过处理的原木、锯木为建筑的结构材料,以木质或其他建材为填充材,并以木构件或钢构件为连接材料建造的工程构造物,多用在民用和中小型工业厂房的屋盖中。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指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主要包括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核心筒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单层排架结构体系等。除此之外,还包括部分高校和企业研发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内浇外挂剪力墙结构体系、水泥聚苯模壳装配式建筑体系、预制圆孔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一般指由钢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筒体或墙体通过合理的方式灵活组成的性能优越的混合结构体系,其中分别采用钢构件、混凝土构件或全部或部分组合构件,如钢骨混凝土柱、钢骨混凝土梁等,在钢与混凝土组合之后,其整体结构的工作性能,与两者各有性能的简单叠加相比,有显著提高。与全钢结构相比,具有节省型钢、减少防火处理、减小钢框架现场焊接工作量、减轻施工难度及降低工程造价等特点;与混凝土结构相比,又具有减轻结构自重、节约基础造价、加快施工速度等优点,经过数十年科研及工程实践,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设计加工及施工技术都已成熟,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及特殊、重载、复杂工业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具体又可分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巨型柱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
其他形式装配式建筑
多层板式快装建筑
多层板式快装建筑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又称大板建筑,是工业化体系建筑中全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类型。板材建筑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和防震能力。
盒子结构
建筑盒子结构建筑是在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工厂化的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一般在工厂内不仅完成盒子的结构部分,而且内部装修和设备也都安装好,甚至可连家具、地毯等一概安装齐全。盒子吊装完成、接好管线后即可使用。
优缺点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以工厂化生产构件并现场装配的建筑方式。它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装配式建筑具有高效率。相比传统建筑方式,工厂生产不受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工期可预控,生产效率远高于手工作业。
其次,装配式建筑具有高精度。由于构件在工厂中精准生产,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别。
第三,装配式建筑的质量较高。构件在工厂化生产下,质量大幅提高。
第四,装配式建筑可大幅降低人工依赖。因为大部分工作在工厂内完成,现场作业人员大幅减少。
第五,装配式建筑采用干法现场装配,节水节电节材环保。
第六,装配式建筑拥有较完整的标准设计体系,规范统一,易于操作。
第七,装配式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更加安全可靠。
第八,装配式建筑能够增加建筑使用面积,更加灵活实用。
然而,装配式建筑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装配式建筑的增量成本较高。
其次,装配式建筑的连接处需要二次现浇,现浇工作量仍然较大。
同时,装配式建筑的运输服务半径有限,一般在200公里以内。
此外,装配式建筑在设计、审图、施工、验收等方面还缺乏依据,需要完善相关规范和流程。
最后,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单元体积较大,自重重,超宽、超高,导致运输困难,运输成本较高。
施工流程
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工艺为例简述。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工艺主要分成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工程三个部分。基础工程部分与装饰工程部分与现浇式建筑大体相同,主要对主体结构部分进行介绍。主体结构部分的工艺包括:构(配)件工厂化预制、运输、吊装;构件支撑固定;钢筋连接、套筒灌浆;后浇部位钢筋绑扎、支模、预埋件安装;后浇部位混凝土浇筑、养护。
现状前景
在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提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对建筑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加快绿色城市建设”一节中提及“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并将“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化,提高住宅工业化比例”作为重点之一。2014年5月,《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2014年6月,中国首个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在沈阳正式挂牌,这是沈阳自2011年获批国家现代化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之后,在发展现代建筑产业之路上的又一次重要“升级”。2014年7月,住建部正式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应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2014年9月,住建部发布《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提出住建部拟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明确本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近远期目标,协调出台减免相应税费、给予财政补贴、拓展市场空间等激励政策,并尽快将推动引导措施落到实处。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装配式建筑规模在不断扩大。相关数据显示,2011~2017年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从43.2亿元逐步增长至462.3亿元,七年里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同比增幅高达970.14%,年均增速超过30%。最近几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2018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4.7%,同期我国房地产新建房屋面积为20.93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仅为9%。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相比,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较快的城市有深圳、济南、沈阳、上海和北京等,以示范、试点工程为切入点,在出台政策、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大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健康、持续、稳定、有序发展。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规划中将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列为重要指标之一:到2020年,北京、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直辖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河北、辽宁、福建等省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到2025年,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辖内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至少达到30%以上。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大力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装配式建筑产业代表新一轮建筑产业现代化变革的方向,是建筑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018年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约1.9亿平方米,市场空间约为4750亿,很多地区的政策目标是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达15%以上,2025年达到30%。可以预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技术的完善与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装配式建筑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