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34阅读模式

在水产养殖业中,尾水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有机物质、磷以及各种污损生物。假如不对这些尾水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处理,将会对养殖水域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鱼类、虾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的爆发性疾病,进而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从而降低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因此,要想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获得成功,除了实施科学的投喂和管理措施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池塘尾水的处理工作。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1、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在投放鱼虾苗种、养殖周期内以及使用消毒剂之后,依据水质化学检测结果,采取不同类型的微生态活性菌制剂进行泼洒。同时,结合内服能在鱼虾肠道内定植的微生态制剂,使有益活菌成为优势菌群,从而实现水质净化和病害控制的目标。

2、池塘中实行循环养殖技术

在一个或多个相连的池塘中,设立1至3个专门用于净化的区域,这些净化区的面积大约占据总面积的20%。在这些净化区内,可以设置沉淀区、物理过滤设备以及净化生物。经过净化的水将再次流入养殖区域,实现循环利用。

3、浮床植物的生态净化系统

在池塘内种植浮床植物和水生植物,这些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氮磷,降低化学耗氧量,从而抑制蓝藻的过量繁殖。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而且实现了原位水质净化,保护了池塘的生态平衡。

4、池塘循环水养殖与净化系统

在池塘中设立占全池面积5%以下的养殖水槽,通过高密度养殖鱼类,配合推动水增氧系统,将鱼类排泄物和残饵推进水槽末端的集污槽内。此外,利用实时抽水系统,将部分污水抽取出来,使水槽内的水进入净化池进行净化处理。这种系统有效地管理了池塘水质,保障了鱼类的健康生长。

5、淡水生态系统养殖技术

以主养摄食性鱼类为核心,搭配养殖鲢鳙、虾类以及少量肉食性凶猛鱼类,实现池塘上、中、下三层空间的充分运用。在食物链中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位,旨在提升池塘内饲料和饵料生物的利用效率,降低残饵粪便等对水质的负面影响。

6、海水生态系统养殖技术

在超过1000亩的池塘中,构建对虾、海蜇为主,混养菲律宾蛤仔、梭鱼、花鲈、鰕虎鱼等超大水面粗养型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而在60亩以下的池塘中,则构建以对虾、红鳍东方魨为主的精养型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

7、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建立工厂化养殖车间与室外净化池双循环养殖系统。水源水经过沉淀、砂滤、配水消毒等步骤后进入养殖车间,车间内设有循环水净化装置,包括物理过滤装置微滤机、弧形筛、生物净化池和消毒系统。经过净化的水再返回车间循环使用。

8、鱼虾混养生物技术

采取养虾模式进行生产管理,鱼类不单独投饵,套养的鱼可捕食病虾、弱虾、死虾,从而控制虾病传播,调节水质。主养鱼套养虾模式,保持原有主养鱼放养模式不变,每亩套养约1万尾南美白对虾。套养虾无需投饵或后期少量投饵,以摄食残饵和生物饵料为主,旨在净化水质,提高养殖效益。

9、稻田立体生态养殖

将水生经济动物的养殖融入到稻田之中,例如河蟹、鲤鲫、泥鳅、虾、鳖等。在稻田中开挖不超过总面积10%的沟渠,旨在为这些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与此同时,这些水生动物在摄食稻田中的杂草、昆虫等生物的同时,它们的排泄物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